躁鬱症"鬱期"深度解析:Agomelatine、Mirtazapine、Bupropion 的作用機制與健保給付
抗憂鬱藥物作用機制比較
Agomelatine、Mirtazapine 與 Bupropion 的作用機制詳解
Agomelatine 作用機制
雙重作用機制
Agomelatine 是一種具有創新作用機制的抗憂鬱藥物,其特性在於同時作用於褪黑激素系統與血清素系統。
主要作用機制
受體類型 | 作用方式 | 作用效果 |
---|---|---|
褪黑激素 MT1 受體 | 促效劑 | 協助重新同步紊亂的生理時鐘,改善睡眠-清醒週期 |
褪黑激素 MT2 受體 | 促效劑 | 協助重新同步紊亂的生理時鐘,改善睡眠-清醒週期 |
血清素 5-HT2C 受體 | 拮抗劑 | 增加前額葉皮質中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釋放 |
作用位置:Agomelatine 對位於下視丘視交叉上核(SCN)的 MT1 和 MT2 受體具有高度親和力。SCN 是調節生理時鐘和睡眠-清醒週期的主要中樞。
協同效應
Agomelatine 在褪黑激素 MT1/MT2 受體上的促效作用與在 5-HT2C 受體上的拮抗作用之間存在協同效應。研究表明,這種組合作用導致前額葉皮質中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釋放量顯著高於單獨使用 5-HT2C 受體拮抗劑的效果。
這種協同作用也與其他有益效果有關,例如:
- 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 抑制壓力引起的麩胺酸釋放
與傳統抗憂鬱藥的區別
Agomelatine 不直接影響血清素的再攝取,儘管它與 5-HT2C 受體相互作用。這可能意味著與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相比,其副作用的發生率較低,例如胃腸道不適和性功能障礙。
獨特性:Agomelatine 不會與單胺氧化酶 A/B 或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的再攝取轉運蛋白產生顯著交互作用,這與傳統抗憂鬱藥物不同。
Mirtazapine 作用機制
正腎上腺素和特定血清素抗憂鬱劑(NaSSA)
Mirtazapine 是一種四環類抗憂鬱藥,被歸類為正腎上腺素和特定血清素抗憂鬱劑(NaSSA)。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透過增強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神经传递。
主要作用機制
受體類型 | 作用方式 | 作用效果 |
---|---|---|
α2-腎上腺素受體 (自身受體和異源受體) |
拮抗劑 | 增加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釋放到突觸間隙 |
組織胺 H1 受體 | 拮抗劑 | 產生鎮靜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 |
5-HT2A 受體 | 拮抗劑 | 減輕焦慮,改善睡眠 |
5-HT2C 受體 | 拮抗劑 | 減輕焦慮,改善睡眠 |
5-HT3 受體 | 拮抗劑 | 緩解噁心和胃腸道不適 |
雙重增強作用:Mirtazapine 透過拮抗 α2-腎上腺素受體,有效地消除了對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釋放的抑制作用,從而顯著增加了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在突觸後受體上的可用性。這種對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雙重增強作用被認為是其抗憂鬱活性的核心機制。
血清素受體拮抗作用的獨特模式
值得強調的是,Mirtazapine 的這種特定的血清素受體拮抗作用模式使得 5-HT1A 受體相對不受阻礙,從而增強了透過這些受體介導的血清素能神經傳遞,這被認為有助於 Mirtazapine 的抗憂鬱和抗焦慮作用。
Mirtazapine 透過增加血清素釋放,然後選擇性地阻斷某些突觸後血清素受體,將血清素活性導向 5-HT1A 受體,這可能優化了其治療效果,同時減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其他受體交互作用
Mirtazapine 對周邊 α1-腎上腺素受體和毒蕈鹼受體也表現出中度至弱的拮抗作用,這可能導致其某些副作用。
與再攝取抑制劑的區別:與許多其他抗憂鬱藥物不同,Mirtazapine 不會抑制血清素、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的再攝取。Mirtazapine 缺乏顯著的再攝取抑制作用以及其特定的受體拮抗作用模式,使其與其他類型的抗憂鬱藥物有所區別,這也促成了其獨特的臨床特徵,包括鎮靜和食慾刺激作用。
Bupropion 作用機制
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
Bupropion 是一種胺基酮類抗憂鬱藥,主要作為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發揮作用。其化學結構與三環類抗憂鬱藥(TCA)、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或其他已知的抗憂鬱藥物不同。
主要作用機制
作用目標 | 作用方式 | 作用效果 |
---|---|---|
多巴胺轉運蛋白 (DAT) | 抑制 | 延長多巴胺在神經元突觸中的活性 |
正腎上腺素轉運蛋白 (NET) | 抑制 | 延長正腎上腺素在神經元突觸中的活性 |
陽離子選擇性血清素 3A 型受體 (5-HT3ARs) | 阻斷 | 可能的調節作用,臨床意義尚未完全確定 |
選擇性作用:Bupropion 對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再攝取的雙重抑制作用,而對血清素的影響不大,使其作用機制與其他常見的抗憂鬱藥物有所不同。這種選擇性作用被認為是其獨特臨床特徵的原因,與 SSRI 相比,通常具有較少的鎮靜、體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礙。
神經藥理學效應
Bupropion 降低藍斑核中正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活性,並增加伏隔核中的多巴胺能活性。這些效應與突觸中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水平的增加一致,進而導致透過自身受體介導的神經元放電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Bupropion 及其代謝物對突觸前或突觸後的血清素能神經傳遞沒有顯著影響。然而,研究發現,Bupropion 及其主要代謝物羥基 Bupropion 均能阻斷陽離子選擇性血清素 3A 型受體(5-HT3ARs)的功能。
臨床應用與藥物動力學
Bupropion 已獲得 FDA 批准用於治療憂鬱症和季節性情感障礙,並作為戒菸輔助藥物。其在戒菸方面的作用機制涉及抑制與尼古丁相關的獎勵途徑中的多巴胺再攝取,並可能拮抗尼古丁乙醯膽鹼受體。
藥物動力學:Bupropion 具有快速吸收的特性,主要透過肝臟 CYP2B6 代謝,並主要透過尿液排泄。活性代謝物(如羥基 Bupropion)有助於其整體藥理作用。Bupropion 主要由 CYP2B6 代謝,這突顯了與影響該酶的其他藥物發生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在治療計畫中應予以考慮。
抗憂鬱藥物機制比較
三種抗憂鬱藥物的作用機制比較
Agomelatine、Mirtazapine 和 Bupropion 代表了不同作用機制的抗憂鬱藥物,針對不同的神經傳遞系統,提供多樣化的治療選擇。
特性 | Agomelatine | Mirtazapine | Bupropion |
---|---|---|---|
藥物分類 | 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和 5-HT2C 拮抗劑 | 正腎上腺素和特定血清素抗憂鬱劑 (NaSSA) | 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 (NDRI) |
主要作用受體/目標 | MT1/MT2 (促效), 5-HT2C (拮抗) | α2-腎上腺素受體 (拮抗), H1, 5-HT2A/2C/3 (拮抗) | DAT, NET (抑制) |
影響的神經傳導物質 | 褪黑激素, 多巴胺, 正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