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躁鬱症治療藥物:思樂康、安立復、樂途達的特性與差異比較

精神科藥物比較指南

思樂康、安立復、樂途達資訊整理

藥物簡介與分類

點擊藥物名稱可顯示更多資訊

思樂康 (Seroquel)

 

學名:Quetiapine

分類: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特色:受體拮抗劑 (多靶點)

劑型:有速效(IR)及長效(XR)兩種

安立復 (Abilify)

 

學名:Aripiprazole

分類: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特色:多巴胺系統部分促進劑/穩定劑

劑型:口服藥錠,亦有長效針劑

樂途達 (Latuda)

 

學名:Lurasidone

分類: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特色:受體拮抗劑 (多靶點)

特殊要求:必須與食物同服

適應症比較

疾病 思樂康
Quetiapine
安立復
Aripiprazole
樂途達
Lurasidone
躁鬱症躁期
躁鬱症鬱期 ✓ (強項)
躁鬱症維持治療 視情況使用
思覺失調症
重度憂鬱症 (輔助治療)
妥瑞氏症、自閉症相關易怒

適應症核准會依各國政府規範而有所不同,請依照醫師指示用藥

建議用量對照

思樂康 (Quetiapine)
 
  • 急性躁期:起始約100mg,快速增加至400-800mg/天,分兩次服用
  • 鬱期:50mg起始逐漸增至300mg/天(睡前服用)
  • 維持治療:最低有效劑量
  • 特殊提醒:有速效(IR)及長效(XR)兩種劑型
安立復 (Aripiprazole)
 
  • 急性躁期:起始15mg/天,範圍10-30mg/天
  • 鬱期:
  • 維持治療:最低有效劑量
  • 特殊提醒:每天一次,亦有長效針劑
樂途達 (Lurasidone)
 
  • 急性躁期:
  • 鬱期:起始20mg,最高120mg/天(必須與至少350大卡食物併服)
  • 維持治療:視醫師評估
  • 特殊提醒:必須與食物同服

請勿自行調整劑量,應嚴格遵照醫師指示用藥

機轉作用與受體影響比較

多巴胺 D2 受體 (治療正性症狀為主)

思樂康、樂途達:強拮抗作用 (降多巴胺)

安立復:部分促進劑 (高時降、低時升),較少EPS、高泌乳素血症風險,但可能有靜坐不能 (Akathisia)

血清素 5-HT1A 受體 (抗憂鬱、抗焦慮)

安立復、樂途達:部分促進劑,具抗憂鬱、抗焦慮作用

血清素 5-HT2A 受體 (改善EPS、負性症狀與認知)

三藥皆有強拮抗作用:可減少EPS風險,改善負性症狀及睡眠品質

血清素 5-HT7 受體 (抗憂鬱、改善認知與睡眠)

樂途達、思樂康代謝物 (Norquetiapine):拮抗作用,有抗憂鬱潛力

組織胺 H1 受體 (鎮靜、增重)

思樂康 (強作用):顯著嗜睡、鎮靜、增重

安立復 (輕微作用):少量作用

樂途達:極低作用,較不引起鎮靜、增重

腎上腺素 α1 受體 (低血壓)

思樂康 (明顯作用):姿勢性低血壓

安立復、樂途達:較少影響

腎上腺素 α2 受體 (正腎上腺素釋放調節)

思樂康 (些微作用):可能影響情緒與警覺性,作用較輕微

蕈毒鹼 M1 受體 (抗膽鹼副作用)

思樂康 (較多作用):可能口乾、便秘

安立復、樂途達:幾乎無作用

正腎上腺素轉運體 NET (抗憂鬱)

思樂康代謝物 (Norquetiapine):抑制NET,有抗憂鬱效果

適合族群歸納

思樂康 (Quetiapine)

特別適合族群

  • 失眠、焦慮明顯者
  • 躁鬱症鬱期/混合型發作者

主要考量或注意事項

  • 嗜睡、增重明顯
  • 低血壓風險

安立復 (Aripiprazole)

特別適合族群

  • 避免體重增加、代謝副作用者
  • 年輕族群為佳

主要考量或注意事項

  • 易靜坐不能
  • 鎮靜效果較弱

樂途達 (Lurasidone)

特別適合族群

  • 躁鬱症鬱期
  • 重視代謝副作用者

主要考量或注意事項

  • 必須與食物併服
  • EPS風險仍需注意

副作用風險快速比較

副作用風險 思樂康
Quetiapine
安立復
Aripiprazole
樂途達
Lurasidone
EPS(錐體外症候群)
靜坐不能(Akathisia)
高泌乳素血症 極低
體重增加、代謝症候群
嗜睡/鎮靜
姿勢性低血壓
抗膽鹼作用(口乾、便秘) 極低 極低
極低

醫師選藥考量總結

 
  • 選藥必須依據個別患者狀況、症狀嚴重度、副作用耐受度與生活型態考量。
  • 醫師會動態監測效果及副作用,隨時調整劑量與藥物選擇。
  • 三種藥物各有特色,沒有單一最佳選擇,必須個人化用藥,絕不可自行調整或停藥。

醫師筆記

藥物選擇應個別化,考慮患者的年齡、疾病類型、症狀特徵、共病狀況,以及之前的治療反應。同時應顧及患者的職業需求(如需要高警覺性)、副作用耐受度與代謝狀況。

最佳治療計劃往往需要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結合,以及生活作息的調整和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

本資訊僅供教育參考用途,不應替代專業醫療建議。用藥請遵醫囑。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