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B12與癌症:關聯性的科學解析與迷思澄清
維生素B12與癌症的關聯性深入解析
維生素B12(又稱鈷胺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在人體健康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近年來有研究觀察到癌症患者體內維生素B12濃度偏高,引發民眾對「B12是否會致癌」的疑慮。本文將從營養學與流行病學角度,整理維生素B12的基本功能與重要性,以及最新科學證據對B12與癌症關聯的闡釋,澄清因果關係。同時也說明適量補充B12的建議及維生素B12不足的風險,最後以問答形式解答常見疑問。
1. 維生素B12的功能、來源及對人體的重要性
▼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和紅血球生成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它參與DNA合成以及胺基酸、脂肪的代謝,在細胞分裂和生長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缺乏維生素B12,人體可能出現巨球性貧血(紅血球無法正常成熟)和神經損傷,表現為疲倦、虛弱、手腳麻木、反應遲鈍等症狀。嚴重且長期的B12缺乏甚至會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害,包括行動不穩、記憶力退化等,因此維持足夠的B12非常重要。
食物來源
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例如肉類、魚、蛋、乳製品,尤以動物肝臟含量最高。植物性食物幾乎不含B12,除非是經過強化的食品(如添加B12的穀物、營養酵母)或某些海藻類(紫菜、海帶等)可能含有少量B12。因此,嚴格的素食者(特別是全素食不吃蛋奶者)若不透過強化食品或補充劑攝取,一定會面臨B12缺乏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也指出,一個人飲食中的維生素B12含量取決於動物性食物攝取比例,在美國的調查中,人們每日從食物中攝取的B12介於約1微克到85微克,差異相當大。這凸顯了飲食習慣對B12攝取的影響:葷食者通常可從均衡飲食中獲得足夠B12,而純素食者則須特別注意額外補充。
人體儲存與需求
與其他水溶性維生素不同的是,人體的肝臟可儲存維生素B12,可供應數年之用。然而,我們仍需經常從飲食中攝取,以防止長期缺乏。各年齡層對B12的需求量略有差異。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RDA)為2.4微克;孕婦需約2.6微克,哺乳期婦女約2.8微克。這樣的攝取量已足夠滿足97%–98%健康成人的每日需求。
大多數葷食者透過日常飲食即可達到此需求量,但老年人因胃酸和內在因子分泌減少,吸收B12的效率降低,導致食物中的B12不易被利用。有鑑於約10–30%的老年人存在食物來源B12吸收不良的情形,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50歲以上的人士應優先透過強化食品或膳食補充劑來獲取B12,以確保足夠吸收。
2. 癌症患者體內B12濃度偏高:研究發現與可能誤解
▼某些研究觀察到癌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B12濃度往往高於一般人,這引起了「B12會不會致癌」的討論。然而,解讀這類相關性研究時必須謹慎,避免因果倒置的誤解。
例如,英國一項大規模回溯性世代研究(樣本涵蓋初級醫療就診的75萬人)發現,血中維生素B12濃度超過特定高值(如>1000 pmol/L)的人,在後續一年內被診斷出實體腫瘤的風險,比起B12在正常範圍的人高出約4.7倍。表面上看,這似乎暗示「血中B12高的人比較容易得癌症」。但重要的是,這類觀察性研究僅能顯示關聯,不能證明因果。
專家指出,研究結果更合理的解釋是「隱藏的癌症導致B12升高」,而非B12過高導致癌症。上述英國研究的結論也明確寫道:「與B12正常者相比,血漿B12水平升高者在1年內罹患癌症的風險較高,這意味著某些癌症可能會影響B12的代謝」。作者進一步指出,血中B12升高可能是隱匿性癌症的標誌(occult cancer marker)。
換言之,癌症尚未被發現時,腫瘤可能已改變了體內B12的處理方式,使得血液中B12累積。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倒果為因」的情況:原本是癌症導致B12升高(B12是結果),但若不了解內情,可能誤以為是B12過高導致癌症(錯把結果當成原因)。臺灣醫師也強調,該英國研究並沒有宣稱高B12會「導致」癌症,而是提醒臨床醫師對不尋常偏高的B12數值要提高警覺,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潛在的腫瘤存在。
造成癌症患者B12偏高的機制,目前並未完全釐清,但推測與腫瘤對B12代謝的影響有關。例如,某些癌症(尤其肝臟、血液相關的腫瘤)可能釋放出過多的維生素B12結合蛋白,或干擾肝臟對B12的儲存與釋放,導致血漿中B12濃度上升。此外,其他健康因素也能使血中B12升高,例如肝功能不佳或腎功能衰退時,人體排出B12的效率下降,也會造成B12累積。這些因素在某些研究中未被充分校正,可能部分解釋癌症患者B12偏高的觀察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血液中測得的維生素B12濃度不一定等同於細胞真正利用的程度。有時血中B12高,但細胞內可能仍缺乏活性B12。醫學上會同時檢驗甲基丙二酸(MMA)或同型半胱胺酸等代謝指標來評估B12的實際利用情況。因此,單就一次驗血B12偏高,不能立即斷言身體營養過剩或有害,需要結合臨床情況綜合判讀。
總而言之,癌症患者出現高B12是一個臨床線索,提示醫師進一步檢查病因,而非證明維生素B12本身促成癌症。
3. 最新研究:B12與癌症關聯的解釋及因果關係澄清
▼針對維生素B12濃度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科學界持續進行研究。2022年的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提供了重要的最新證據。這項發表於《營養素(Nutrients)》期刊的研究彙整了2005–2022年間相關的人體研究,目的在於判斷B12與癌症的關聯是否具有因果性。結果發現:
不同研究的結果不一致:除了肝癌有較明顯的相關性外,大多數癌症中血漿維生素B12濃度與癌症風險並無一致的關聯模式。換言之,有些研究發現高B12和某些癌症相關,但另一些研究未能重現這樣的關係。從膳食或補充劑攝取的B12量與癌症風險之間,更是幾乎沒有一致的關聯性。
缺乏因果佐證:該回顧特別檢視了因果推論的幾項標準,如時間先後順序、相關性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劑量反應關係等。結果顯示,並沒有證據支持「維生素B12偏高在先,導致日後癌症風險上升」的時間序列;也沒有發現隨著B12水平升高,癌症風險呈線性增加的劑量反應。相反地,大部分觀察到的關聯都集中在癌症診斷前後的短期間(例如前述研究中的第一年內風險增高現象)。這更加符合「癌症使B12升高」的解釋,而不是反過來。
基因與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研究者也檢視了遺傳因子(影響B12水平的基因變異)與癌症的關聯,以及既有的維生素補充劑臨床試驗資料。遺傳決定的高B12狀態是否與癌症相關目前資料有限,但有跡象顯示可能存在一些關聯(這可能表示某些遺傳體質同時影響B12代謝和癌症易感性)。至於隨機對照試驗,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補充B12是否增加癌症風險」而設計的試驗,大部分是針對心血管或其他目的的綜合維生素研究,而且多數未顯示B12對癌症有明顯影響。
例如,一項包含超過5400名中年女性的7年隨機對照試驗中,給予高劑量葉酸、維生素B6和B12的組別與對照組相比,整體癌症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每1萬人年約101.1 vs 104.3例,風險比0.97,P=0.75),顯示B族維生素補充並未增加(也未顯著降低)女性的癌症風險。
綜合以上證據,專家們得出結論: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血漿維生素B12偏高、B12攝取量過多或高劑量B12治療與癌症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也就是說,迄今的科學研究並不支持「補充維生素B12會誘發或促進癌症」的說法。
相反地,需要注意的是,癌症患者中反而常見維生素B12不足的情形。這可能由於癌症或治療影響了營養攝取和吸收,導致B12缺乏。對於癌症患者而言,若合併B12缺乏,可能出現貧血加重、疲憊虛弱,甚至影響神經功能,進一步降低生活品質。因此,最新觀點強調:應該積極診斷和治療癌症患者的維生素B12缺乏,以預防貧血和神經系統併發症。
總而言之,適當維持B12在正常範圍對所有人(包括癌症患者)都是有益而無害的;過去所謂「B12會致癌」其實是一種誤解,正確的解讀是「B12偏高可能提示需要檢查健康狀況,但本身不代表致癌因子」。
4. 維生素B12的健康益處與缺乏風險
▼如前所述,維生素B12對維持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帶來多方面的益處:
健康益處
- 預防貧血、提升活力:B12足夠時,紅血球生成正常,可避免巨球性貧血的發生。這意味著身體組織能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減少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症狀。適當的B12水平有助於保持日常活力與專注力。
- 維護神經健康:B12參與神經元的髓鞘形成與維護,充足的B12有助於保護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這對於記憶力、平衡感、肢體感覺等都很重要。許多研究發現,B12不足會導致手腳麻刺感、行走不穩,甚至情緒低落和認知功能下降。在老年人中,適當補充B12可能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並降低失智風險(雖然這方面還在研究中)。
- 促進胎兒發育:對於孕婦而言,維生素B12與葉酸一起,對胎兒的神經發育非常重要。如果孕期缺乏B12,可能提高胎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的風險。因此孕媽咪保持良好的B12狀態,可降低寶寶發育異常的機率。
- 心血管與代謝健康:維生素B12有助於將同型半胱胺酸轉化為甲硫胺酸,間接維持心血管健康。B12、葉酸和B6三者協同可降低血中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後者若過高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之一。雖然補充這些維生素是否實質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仍在研究,但保持B12充足至少可避免因缺乏導致的同型半胱胺酸升高。
缺乏風險
然而,維生素B12缺乏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和風險:
- 貧血與疲勞:B12不足時,紅血球無法正常成熟,進而出現巨球性貧血。患者常有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心悸等症狀。貧血嚴重時,器官缺氧會導致體能和專注力下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
- 神經損傷:長期缺乏B12會損害神經系統,初期表現為四肢麻木、刺痛感,繼而可能發展為走路不穩、平衡感差,甚或出現記憶力減退、抑鬱等神經精神症狀。如果缺乏狀態持續一年以上,一些神經損傷可能變得不可逆轉。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發現和糾正B12缺乏相當重要。
- 出生缺陷風險:孕婦若維生素B12和葉酸都嚴重不足,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的機率明顯提高。即便只缺B12(葉酸充足)的情況,研究也指出低B12水平與胎兒神經發育不良相關。因此,備孕及懷孕期間確保足夠的B12對母子健康都很關鍵。
- 其他影響:B12缺乏也與骨骼健康不良和骨質疏鬆風險增加有關,可能因為同型半胱胺酸升高對骨骼造成的不利影響。另外,缺B12會引發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全身代謝受影響。對於嬰幼兒,尤其是全素飲食母親所生的嬰兒,如果從母體和母乳中都無法獲取足夠B12,可能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和不可逆的神經發育損害。
所幸,一般均衡飲食的人口中,B12缺乏並不普遍。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的國民營養調查數據,19歲以上成人維生素B12缺乏率約為3.1%(以血中B12濃度低於148 pmol/L作為缺乏標準),在各種維生素中屬於偏低的盛行率。這意味著多數台灣成人透過日常飲食已能獲得足夠的B12。但是在特殊族群中(如嚴格素食者、老人或某些慢性病患者),B12缺乏的風險明顯升高,需要特別留意。
5. 維生素B12的適量補充建議
▼均衡飲食為基礎
對一般人而言,最理想的維生素B12獲取方式是透過均衡飲食。每日攝取包含全穀雜糧、優質蛋白(魚、肉、蛋、奶)以及蔬菜水果的多元飲食,就能滿足身體對B12和其他營養的需求。如果平常飲食中含有充足的動物性食品,通常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B12。國民健康署亦提醒,大多數國人B12狀態良好,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吃營養補充品來攝取額外B12。健康成人只要維持血中B12在正常範圍(約200–800 pg/mL),即可放心。
素食者與高風險族群
對於全素食者(不食蛋奶)以及膳食中動物性食物攝取極少的人,建議特別注意B12的來源。可以選擇富含維生素B12的強化食品(例如添加B12的穀片、豆奶、營養酵母等),並定期檢視自己是否有缺乏跡象。如果飲食來源不足,適量補充劑是有效且安全的途徑。孕婦及哺乳期的素食媽媽更是重點關注對象。在懷孕期間,因胎兒對B12的需求,孕婦如果本身B12缺乏可能危及胎兒健康。因此,吃素的孕媽咪應主動透過飲食或補充劑攝取足夠的B12。國民健康署建議素食孕婦可多食用紫菜、海帶等海藻類食物以取得B12,同時諮詢醫師是否需要額外服用B12補充劑。
另外,老年人、曾做過胃切除手術或患有惡性貧血的人,由於吸收不良,通常也需要額外的B12補充(有時需要肌肉注射形式)來維持正常水平。
劑量與頻率
維生素B12補充劑有口服錠劑、舌下含片、噴劑等多種形式,常見劑量從每日數十微克到數百微克不等。由於B12吸收存在"上限"——單次劑量中大約只能吸收幾微克,多餘部分經由尿液排出——因此廠商往往將補充劑劑量設計得較高(如500或1000微克),以確保即便吸收率有限也能滿足需求。一般而言,每日補充50–100微克即可預防大多數人的缺乏;若是無法每日服用,每週一次較高劑量(例如500–1000微克)的方式也是可行的。需要補充的確切劑量因個體情況而異,最佳方式是透過定期健檢了解自己的B12水平,再在營養師或醫師建議下調整。
避免過度或不足
補充維生素B12應遵循「適量剛好」的原則。當檢驗顯示B12低於正常下限時(如血中濃度低於148 pmol/L),表示可能缺乏,這時應在醫師指導下補充B12。反之,如果個人沒有缺乏,卻長期自行服用高劑量綜合維他命或B群導致B12數值遠超生理正常值(例如高出上限2–3倍甚至達到上千的數值),就沒有必要繼續大量補充。醫師通常會建議此類民眾減少攝取量或縮減補充頻率。
總之,面對化驗報告中異常的B12數值,最好的做法是與醫師討論並遵照專業建議,而非自行盲目增減補充劑。在保健上,維生素B12只是均衡營養的一部分,切勿因為聽聞某種傳言就過度恐懼或迷信單一營養素的重要性,均衡飲食始終是維持健康的根本。
6. 常見Q&A
▼Q: 我需要服用維生素B12補充劑嗎?哪種比較好?
A: 如果您的飲食包含足量的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且沒有檢驗出B12不足,其實不一定需要額外補充劑。大多數人可以從均衡飲食中獲得充足的B12。但是以下情況的人可能需要補充劑幫忙:嚴格的純素食者、消化吸收不良者(如曾做胃腸道手術或有惡性貧血)、孕期或哺乳期的素食婦女等。
如果需要補充,市面上的B12製劑(如氰鈷胺素或甲鈷胺素的錠劑)都可以提供所需的維生素,兩者在體內均可轉化為有效形式,選擇任何一種經認證的產品皆可。除非您有特殊醫囑需要肌肉注射B12,一般人使用口服補充劑即可達到補充目的。
Q: 維生素B12應該攝取多少才夠?素食者和孕婦需要額外增加嗎?
A: 一般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入約2.4微克的維生素B12。這個量對多數人而言不難達到,例如100克的魚或一杯牛奶就含有相當分量的B12。孕婦因胎兒需求,建議量稍增至2.6微克,哺乳期婦女約2.8微克。
對純素食者來說,建議透過強化食品(如添加B12的穀物飲品)或每日服用小劑量B12補充劑來滿足2.4微克的基本需求。舉例而言,一些素食營養酵母每匙可含幾微克B12,每天攝取即可維持足夠水平。如果您屬於高風險缺乏族群(如老年人或有吸收問題者),醫師可能會建議稍高的預防劑量。重點是定期檢查血中B12水平:如果發現低於正常下限,就需要積極補充;在正常範圍內則無需過量攝取。
Q: 服用太多維生素B12會有過量中毒的風險嗎?
A: 一般而言,維生素B12相當安全。由於它是水溶性維生素,身體會將多餘的B12隨尿液排出,不會像脂溶性維生素那樣在體內累積造成中毒。各國營養權威(包括美國醫學研究所等)並沒有針對B12設定明確的耐受上限,原因正是未發現正常人因高劑量B12而產生毒性作用。
因此,一般劑量的B12補充劑是不會有過量中毒問題的。例如,臨床上治療B12缺乏,有時採用肌肉注射高達1000微克的B12,每週甚至每天注射,亦未見嚴重副作用。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隨意大量補充。極高的B12劑量可能讓化驗數值飆升至遠超生理需求的程度(如數千 pg/mL),雖然對身體無直接害處,但可能掩蓋潛在的健康問題(如前述癌症標誌)或導致不必要的恐慌。建議在沒有缺乏的情況下沒必要長期服用超大劑量的B12補充品。如果正在服用高劑量B群,發現B12指標異常升高,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調整劑量,以回歸到適當範圍。
Q: 聽說維生素B12偏高和癌症有關,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我是不是應該少吃B12?
A: 不需要刻意避免正常的維生素B12攝取。正如本文討論的,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額外的B12攝取會增加癌症風險。相反,如果因為恐懼而導致B12攝取不足,反而可能危害您的健康,甚至得不償失地提高其他問題的風險(例如貧血、神經受損)。
即使對已經罹患癌症的病人,醫師也不會建議刻意限制B12,只要飲食均衡即可。許多癌友在化療放療過程中會出現食慾不振或腸胃吸收不良,更容易缺乏B12,這時反而需要適當補充來糾正貧血或神經病變。
總之,請以均衡營養為重:有家族史的人應該關注的是整體健康的管理(戒菸限酒、均衡飲食、規律篩檢),而不是把焦點放在某一種維生素上。正常飲食情況下的B12不會"助長"癌細胞;若有缺乏則應積極補足,這對維持身體抵抗力和復原力都是有益的。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7-2020)》,維生素B12缺乏率統計。
世界衛生組織技術報告,飲食中維生素B12含量與動物性食物攝取的關聯。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NCI)研究報告,高維生素B12血症作為癌症標誌之探討,強調B12升高多出現在癌症診斷的前後一年內。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JCN)資料:維生素B12僅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嚴格素食者如不補充最終將出現缺乏;B12缺乏可引發巨球性貧血和神經症狀。
《英國醫學期刊》(BMJ)及其子刊資料:維生素B12對神經系統和造血功能的重要性;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B12與癌症的因果關係,須避免過度解讀;最新文獻否定了B12與癌症的因果相關性。